[讀書筆記]《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Andrea Brandt著)


Hello~親愛的朋友們,目前我已經搬家囉~新家請點我(快速傳送)
新家是我從網址、網域、佈景一步步搭建起來的,誠摯邀請大家過去新家坐坐與我聊聊天:)




年假的時候,看著這本書,心中不只一次波濤洶湧,我已經數不清有幾次拿起螢光筆畫重點,也數不清有幾次在句子旁邊寫下「看這段我都要哭了」或是「這好重要!需要打三顆星!」,發自內心覺得一定要推薦這本書給我身邊的人。


看完後,我最推薦以下三種人閱讀這本書:
1.覺得自己有被動式攻擊的人(簡單來說,如同標題,你自己也很納悶為什麼「自己不爽但是卻不明說呢?」)
2.受夠身邊被動式攻擊的人(簡單來說,你覺得你身邊有些人明明你就覺得他們好像不爽,問了他們又不承認)
3.為人父母的人(在書裡面你會知道,父母的的言行舉止深深影響孩子的童年,而童年就是造成被動式攻擊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為人父母我覺得真的不能不看)


我知道,大家可能對於「被動式攻擊(passive-aggressiveness)」這個名詞覺得很陌生,請看本書的書封對於「被動式攻擊」的解釋,十分精闢以及到位(對了,這本書的觀點、案例,每一個都是這麼的精闢以及到位):
「被動式攻擊」是潛藏在所有人際關係中,一直無以名狀的議題。無論是在家庭、職場、關係、交友圈裡,它的存在令人不舒服,卻又不知該如何回應。
「被動式攻擊」的行為,從生悶氣、不理不睬、冷戰、消極不配合、擺爛,到開玩笑似的調侃、指桑罵槐、已有所指的諷刺等等,不一而足。
「被動式攻擊」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害怕爆發衝突時,就會以這種表面和氣卻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訴求與「隱藏的憤怒」。
光看到這樣的描述,你是否就已經想到了很多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而且可能還是前幾天、今天、甚至是剛剛才發生的。
本書分為八個章節,作者提供八把金鑰匙,目標是提供讀者方法,讓讀者可以將「被動式攻擊」轉化為有效的溝通。
看完這整本書後,我覺得姑且不論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作者的目標,光是了解「被動式攻擊」這個新概念,就足以對我的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幫助。有時候,我們最苦惱的是不知道眼前發生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的情況,一旦知道前因後果後,剩下的似乎也就不足為懼了。
如同主編(Babette Rothschild)在代序的時候說的那樣:
每讀一頁,我都覺得更能同理善待我自己、乃至其他人的被動式攻擊模式、同時又為自己補充處理人際互動棘手狀況的工具。P.11
沒錯,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認真看著這本書是一場心靈療癒之旅。我發現我越來越了解自己,我也同時知道有人了解我,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為這樣的狀況所苦,而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可以改變自己的方法。




我想在這邊與大家分享幾個我看了非常心有戚戚焉的段落:

強勢+弱勢=被動式攻擊
被動式攻擊的媽媽背著爸爸買零食給孩子吃,然後交代小孩說:「我們不要告訴你爸。」孩子從中學到不能直接和強勢或易怒的人硬碰硬,但可以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對他們說謊或保密。P.27
這是前言,作者讓我們了解被動式攻擊是怎麼形成的,而這一切其實都是來自於童年。
看完這章,你會知道,為什麼我認為父母很適合看這本書,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來自於方方面面。父母也是這樣長大的,但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培養一個更健康的心態與面對事情的態度。
我今年過年特別注意觀察,發現自己很多的言行舉止都可以找到父母的影子,也就是說,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思考邏輯以及言行舉止。


得不到接納
不切實際的標準卻可能導致孩子被動式攻擊來迴避他們自認達不到的期望,以及因為失敗而引來的責難。
面對過分嚴厲的父母,孩子很快就學到他們必須處處配合,時時討人歡心,讓人覺得跟你相處愉快。保持這種假象的壓力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焦慮,並引導孩子把被動式攻擊當成處理自身需求的管道。P.28
我看完這段第一個想法是:「做父母多難啊~標準太低怕孩子不成材,標準太高可能會造成被動式攻擊。」
但另外一方面,卻又好像更了解自己了一點。
看完這章,我覺得有兩個好處:
1.知道這一切其來有自,我們不是要責怪父母,我前面說過,父母以前就是這樣長大的,何況當父母真的很難,我們生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嘗試去找出很多答案,幫助我們自己變得更好。
2.知道這一切其來有自後,也才會使我們不會太過於責怪自己,不是我們本來就是一個這樣個性乖張需要矯正的人,不不不,不是要這樣想,而是我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然後針對我們想要變得更好的地方可以對症下藥。





畏懼衝突和害怕失去
長遠來看,保留自己的想法對維護雙方的和諧並沒有助益或幫助不大。一旦人和人之間不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這份和諧只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蝕。P.31
這是一句多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的一段話。



要能洞察內心的感受,才能捍衛自己的界線
良好、清楚的界線是降火的法寶。信不信由你,這些界線的存在不僅能減少壓力、焦慮與衝突,還能增進相處上的契合度與舒適度。一旦知道自己和對方的界線在哪裡,我們就能培養對這些界線的敏銳度,並養成尊重這些界線的意願。有些人對情感表達、分享心情或共同空間比較自在,有些人則不然。P.145
這個章節我們主要在學習「為什麼要設下界線」、「如何知道自己的界線」。
「被動式攻擊」的主因是「憤怒被壓抑了」,而壓抑憤怒的主要是來自於「恐懼」,怎樣的恐懼呢?「怕一旦說開了,就會引來紛爭的恐懼」,這樣的心態會造成「人我的界線薄弱」,但是一旦被越界了,人還是會生氣的,只是又不說,憤怒被壓抑了,被動式攻擊就來了。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然後設下界線。
長期有被動式攻擊的人,因為長期人我的界線薄弱,因此自己的界線在哪裡都不知道的情形是正常的,在這本書裡面也有提供方法讓大家自己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幫助你自己
你一定要堅持坦誠布公地溝通。
至少對自己,你要釐清對方模稜兩可的行為;你對他們能有什麼期望?
你要對自己的感受很清楚,你要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能忍讓到什麼地步,而不至於受到太多傷害。P.161
感情中遇到被動式攻擊真的會很受傷,我們學習如何讓情況變得更好的同時,也需要知道自己最後的界線在哪裡,因此,單方面的努力真的會讓人很累,這是談過感情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的無奈。
我們學習著變得更成熟,更能去承擔事情,但不代表我們要讓很多事情壓在我們身上,相反的,我們必須選擇什麼樣子的狀況我們願意繼續努力下去,而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就決定離開這段讓我們無能為力的關係。



明確而堅定的溝通
被動式攻擊者往往不願表明自己的界線,因為他們怕會引起憤怒————要麼引起自己的憤怒,而發脾氣是他們深深畏懼的一件事;要麼引起旁人的憤怒,而他們不想冒險失去身邊的人。P.168
是的,身為被動式攻擊的人,就是怕自己生氣也怕別人生氣,這段文字精闢到幾乎就是插一把刀子在我的身上。
因為被動式攻擊者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在溝通的時候需要「明確而堅定」。這其實讓我想起很多我在生活中的一些回話,例如很常說:「隨便」、「都可以」、「你們決定就好」、「沒什麼想法」。
對太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想法,因此十分需要「指令」,清楚地說明現在需要做什麼,是溝通一個很需要有的特性。
我看完這段,對我自己的警惕是:在未來我要多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多培養自己「明確」的想法。



學習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
*專注於當下
*卸下以小我為中心的防衛心態:無論是你或對方,如果憤怒或其他情緒太過強烈,不妨提出容後再談的建議。對方如果說了什麼負面的言語,不要以牙還牙或拂袖而去。
*抱持正面的想法和感受
*把重點放在重點上:聽對方說話時,找尋你認同(或多少有點認同)的點,以你認同的點為基礎建立共識。P.185
這段是不是超級useful,哈哈哈。
我真的是一瞬間想到了很多場合需要用到這些技巧,各種關係都需要,不僅是父母、情侶,連和客戶對話都好需要用到這四點。(我知道這很難,我們都是邊看邊學、邊犯錯邊變得更好)

果決溝通的法則
*保持冷靜慢慢說,不要急。
*說法要具體明確,避免一概而論的遣詞用句,例如「總是」和「從來不」。
*不要假設對方應該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自信的態度提出你的觀點。
*採取第一人稱敘述法,例如「我現在覺得有點傷心」,而不是「你很傷我的心」。
*注意你的語氣和肢體語言。
*堅定果決不代表霸佔談話焦點或打斷另一個人。不要這麼做。
這每一點都在說我,尤其是第一點和最後一點,戒之慎之。
其實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是不停地在對照自己、自己與身邊人的相處、過去的感情、與家人的相處、與朋友的相處、自己看到的那些事情,然後發現了其實很多不懂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而且其實這一切都是有系統化的解決方法的,因此才會在看到這些段落的時候這麼激動與感動。



改變自己,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負面是一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並不切合實際。真實世界更為多元,並非只有悲觀的一面。別忘了,如果沒有甜甜圈,就沒有中間那個洞。那個洞沒有味道,也沒有營養。那個洞沒有價值可言。請開始把焦點放在甜甜圈上吧!P.256
首先,這個甜甜圈比喻實在是太可愛了,不得不放一下。
其次,大概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我本人真的是一個超級悲觀主義者,我大概就是什麼好事都會馬上想到最差的可能性,或是很怕這刻太開心的話,接下來一定會很衰,所以,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真的是覺得「這真的是一本可以提醒自己好多事情的好書!根本就是為我而生。」



致謝
最後,最感謝的還是我的家人,若是沒有他們,我對被動式攻擊不會有切身的體會。P.303
本書的最後一頁,博君一笑。
看到這段文字,我覺得我和作者又靠得更近了。


以上,是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激動到必須要直接拍照下來,然後與大家分線的片段,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在書店翻翻這本書,若是你覺得這本書的某些案子與你類似,強烈建議你買回去花個兩個晚上研讀,只要看一次,你就會有很多的新的想法與改變。


讀書筆記後記1:
在家附近的書店看到了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標題「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這句話,就是在講我本人啊~
我在書店,打開書,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案例,裡面的對話、思考邏輯,彷彿就是我本人會有的反應,看完緊接在案例之後的描述後,很難敘述那是一個怎樣的感受,一方面覺得有人可以這麼切中要害的描述長久以來我自己也無法完整敘述的邏輯,實在是太興奮了;另外一方面內心卻也同時覺得好像有種很赤裸被別人看光光的感覺,有點難以正臉面對,但是確又迫不及待搞清楚這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此,雖然我有電子書閱讀器,卻在當下完全忘記就買了實體書。
過年在家花了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我深深覺得我買了實體書是件對的事情,因為數不清有幾次,我拿起黃色螢光筆畫重點,並且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覺、聯想到的事件。閱讀這本書的當下,就是一場心靈療癒之旅。


讀書筆記後記2:
過年在家看這本書的時候實在是心裡太激動了,於是我就去google了這本書的原作者—Andrea Brandt,而我只能說拜科技發展所賜,我還真的找到了這位作者的粉絲團並且寫了封信給她,我誠摯地謝謝她寫了這本書,這本書解開了我許多多年的疑惑,當然我也同時想:一個作者最開心可以收到讀者的回覆,尤其又是一本翻譯書籍。一天後,我是收到了作者親自的回覆(再次謝謝科技的發達):

收到信的當下其實是蠻感動的,這是一種很難以言喻的感覺,就是:有個人用英文寫了本書,然後被翻譯成中文,我看了中文版後,竟然找到了原作者本人,然後我還聯繫上她,然後她還回我信,彷彿我們就這樣認識了一樣。
她也很開心地把我的信件以及我貼給她的照片PO到了粉絲專頁上: